
此書中收錄了《現實一種》、《河邊的錯誤》和《一九八六年》3篇中篇小說。整體感受就是麻木,壓印,血腥,遺忘,在夸張的描述中卻又看到了真實的存在。其中《現實一種》給我的感觀沖擊最為刺激,人物是一家人,哥哥山崗的兒子皮皮摔死了弟弟山峰的兒子,弟弟山峰將其妻子一頓暴打后又踢死了皮皮,山崗后又利用骨頭湯和狗讓弟弟山峰發笑而死,弟媳告發山峰另其難逃法律的制裁被槍斃,還執念的將其尸體捐給了國家,醫生們也麻木且貪婪的分解著山峰的尸體,一家人麻木的生活在一起,沒有任何親情存在,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,注定了滅亡的結局。皮皮在扇打表弟耳光時內心的快感,因感受手里很重就將表弟放開扔到地上,在皮皮來看,他只是模仿大人的麻木和暴力,這里的描述還是告誡我們,孩子的心理受家庭的氛圍影響相當厲害。老母親一心只在意自己身體,對外界事物的逃避,其實在這里我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,我的家庭還是非常有愛的,但是隨著父母年齡的增長和離家的奔波,對他們的關心和陪伴也是很有限的,其實誰的內心不是自私的,希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關注?!逗舆叺腻e誤》主要是寫一個瘋子殺人卻因是瘋子而不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,正直的刑警馬哲無法忍受而將其殺死,然而在妻子和上司的擔憂和關心下,最后也是利用裝瘋脫罪??吹阶詈笪矣幸粋€很深的疑問,瘋子真的是瘋子么?究竟是不是瘋子在殺人?小說用暗諷的方式表達,每個人內心都住著一個瘋子,不是在瘋狂中沉淪就是在瘋狂中解放,而文革時代就是一個牢籠,囚禁著他們那一代人的精神?!兑痪虐肆辍纷屛铱吹搅宋母飳θ说臍埡?,小說中有很多對于暴力和血腥的赤裸裸的描寫,文革后的人們活在一個平和的環境下,卻也是會從他人的不幸中獲得安慰后遺忘,然后再尋找新的慰藉,遺忘是那個時代生存下去的必備,其實也都是可憐可悲的人生。主人公是一名老師,本來家庭十分美滿,卻被文革逼瘋,妻子帶著女兒改嫁,女兒甚至根本記不住這個父親的存在,瘋子每天都活在身體被殘害的恐怖想象中,忍受著精神的各種酷刑,卻還是想去找尋以往生活的那點光,而妻女卻只想守住他們現在的幸福,最終還是難以逃脫被遺忘的現實,是妻女將瘋子遺忘了么,還是時代將瘋子遺忘了,我無法去鄙視其妻子的所作所為,她也曾被良心,感情不斷折磨著,只有遺忘,才可以新生吧。這里還用了很多新穎的比喻手法,比如描寫太陽:他看到了一顆輝煌的頭顱,正在噴射著鮮血。描寫白云:那是一塊慢慢要燃燒起來的棉花。 感覺挺有趣。在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,我還是很云里霧里,夸張的描寫,血腥的場面,淡漠的關系,麻木的感情,而且隨處都可以看到寫作技巧的修飾,不論是凸顯文革或者諷刺手法,以往余華的文字都是更樸實平滑的,也許這個時候他正嘗試自由的表發方式來進行創作,但還是讓我十分不適應,這并不能作為余華的代表,只能是一個階段,他對自己寫作技能的鍛煉而做的練筆吧。這本書還是引起了讀者們挺大的爭執的,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血腥,淡漠,扭曲的文字,雖然我覺這本書不可以代表余華的水平也不是很喜歡,但是還是很享受細節的描述的,不知道這說明我內心也很變態。
現實一種讀后感 第(2)篇三個故事,都是特別直接地血淋淋地描述,有點受不了這種壓抑,看完感覺頭很沉重。
書名是現實一種,那么這里描述的都是現實么,可我到底也沒有讀懂這本書,這三個故事,想要揭示的具體是什么啊。
皮皮打弟弟那一段,以及第二個故事里那個小孩子,無知單純地可怕,對什么都好奇無畏坦白,只是感興趣或者沒意識到便殺了人。。?!,F實中真的有這樣的小孩子么?那么這是告誡我們好好教育孩子么?
山崗山峰老太太的死,以及之后解剖山崗尸體并被醫院捐獻,啊。。。好壓抑,甚至想棄書了??墒俏也欢@是要告訴我什么啊。。諷刺愚昧無知?揭露世態炎涼,人性丑惡?不懂啊。
第二個故事,我想作者有意要告訴我們,瘋子犯罪是打了法律擦邊球,而對待瘋子,法律應該找到更合理的辦法,不能因為他是瘋子,即便殺了人也不管不問,甚至淪為別人手中的刀。但是,到底誰是兇手啊,瘋子么,許亮么,刑警最后又是什么情況啊,看不懂(#-.-)
最后一個故事,讓我想起了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,或許瘋子眼中的世界跟我們完全不一樣,就像他以為他對別人實施了五種刑罰,他眼中的別人是一堆肉或骨頭。但是他研究刑罰并用到自己身上是什么意思啊,為了表示文革的殘酷么?他妻子又為什么在他發瘋期間表現成那樣?我不懂啊啊啊啊
最后覺著,看客是最可怕的一群人,余華的書里,好多都描寫了看客的無所謂與冷酷無情,真是吃人的時代啊。
現實一種讀后感 第(3)篇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應,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,它可以是審美的,也可以是審丑的?!冬F實的一種》是余華的早期作品,具有對新文學形式的探索與實驗,是一種先鋒性的文學作品,先鋒在于打破常規與傳統,扭曲解構原有的文學模式,創設新的文學樣式,它是審丑的。無論是生活還是人本體,都是矛盾的,矛盾是一種對立統一關系,不是貶義詞也不是褒義詞,它只是涵蓋著所有美好與所有丑陋。但現實里往往人們極力表現給旁人的都是美好,社會宣揚的也是美好,大環境需要的更是美好,美好是有序秩序的基礎,這是社會價值必然的呈現。人是向善的,但也不可避免具備丑陋的人性,這種丑陋的人性在社會全方位對美好的建設中受到了壓制,沒有宣泄與釋放的機會,有了這樣的機會往往預示著犯罪。所以人們往往更加小心謹慎的隱藏著心里的那份丑陋,而這樣的小心謹慎往往又在刺激著這分丑陋的茁壯成長。文學的審丑的終極目標依然還是審美的,它以殘酷戲謔,詭譎恐怖的文字表達,反復的刺激人本質里對善良和秩序的渴望,消解人們心里的負面情緒,從而達到人們內心美好的推倒與重構,建設出更加堅固的心防堡壘。
轉載請注明出處讀書筆記摘抄 » 現實一種讀后感(3)篇